1.9万人集体“逃单”本科: 20万学费太贵, 我选5000块高职

一、一条分数线,两种人生

7月25日,广西招生考试院公布2025年本科补录名单,评论区最热的不是“恭喜上岸”,而是“终于敢点放弃了”。

1.9万考生在同一时间按下“确认放弃”,把本科志愿改成了高职。原因很简单——家长群里流传一句话:

“四年20万,读不起。”

这不是段子。南宁三中的周倩刚踩上本科线,父母拿着计算器给她看:

学费4.8万×4年=19.2万

住宿+生活费1.2万×4年=4.8万

合计24万,还没算考驾照、买电脑、毕业旅行。

妈妈摊手:“咱家一年剩不下多少钱,供你读完就得喝西北风。”

于是,周倩在系统里把“广西某信息科技学院”换成了“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”,学费5000一年,三年1.5万搞定。

“点确定那一刻,心里其实挺爽的。”

二、20万高墙:学费是怎样涨到天上的

把时间拨回2005年,广西民办本科一年学费8000块,当时南宁房价1500一平。

现在,同所学校涨到4.8万,房价1.2万一平。

学费跑了5倍,工资只跑了2倍——数字冷冰冰,家庭账本更扎心。

周倩爸爸是出租车司机,妈妈是超市收银,两人口袋里的钱有清晰的KPI:

房贷3500/月

老人药费1200/月

日常开支3000/月

一年到头几乎没有多少存款。

“本科四年不但把家底掏空,还要拉负债,万一毕业找不到工作,日子怎么过。”

三、回本悖论:本科工资追不上高职蓝领

很多人以为本科=高薪,现实却啪啪打脸。

广西2024届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5280元;同一年,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汽修班毕业生,平均到手8200元。

周倩的表哥就是例子。

2019年,表哥二本毕业,进了南宁一家外贸公司,起薪2500,三年涨到4500,除去房租水电,每月月光还要从家里要点。

“他算过,把大学四年花的18万挣回来,不知何年何月了,活着都费事。”

而表哥的高中同桌阿峰,当年分数比他低50分,去读了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。

第二年就被比亚迪挑走,实习工资6000,转正1万+,年底还有绩效分红。

阿峰去年在柳州付了首付,三房两厅,总价65万。

“我妈现在天天拿阿峰当正面教材。”周倩苦笑。

四、2.1万空位:民办高校的“招生寒冬”

本科线下降,最慌的是民办高校。

广西今年本科缺额2.1万,其中民办19213个,公办只占8%。

为了抢人,学校花样百出:

直播带校:老师穿汉服在宿舍蹦迪,弹幕却刷“太贵了,打扰了”;

分期付款:首付30%,剩余学费可贷款,年利息6%;

奖学金:过一本线奖2万,结果只有3人达标。

一位招生办主任私下吐槽:“以前是学生求我们,现在是我们求学生。”

五、高职逆袭:5000块学费的真香定律

高职的招生简章简单粗暴:

学费5000/年,三年1.5万

校企合作班,毕业包进厂,月薪8000起

对比本科24万投入,三年回本只需3个月。

周倩报的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,今年和南宁地铁签了订单班,毕业直接上岗,月薪7000-9000。

“我妈说,省下的15万首付都能凑齐了。”

六、观念转弯:学历崇拜让位于投入产出比

“不是本科不值钱,是性价比太低。”

这条评论在热搜里被点赞10万次。

家长群也悄悄换了话术:

“本科≠保险箱,高职≠低人一等。”

“孩子喜欢汽车,就让他去学修车,挣得比白领多。”

政策也在推波助澜:

职教高考扩容,本科指标向职业本科倾斜;

企业职称评定不再唯学历,技师也能评工程师。

社会开始分层,但分层的尺子从“学历”变成了“合适”。

七、把光打在更靠谱的路上

8月底,周倩将去柳州报道,行李里塞着崭新的工装。

同一天,她的同班同学小陆拖着行李箱去桂林某民办本科,学费4.6万,家里贷款20年。

两个人在高铁站擦肩而过,一个向左,一个向右。

谁的选择更对?四年后再看银行卡余额,也许就有答案。

正如网友说的那句话:

“失落的是旧执念,亮起来的是新出路。”